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期刊网

推荐论文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0.
  • 论文
    熊家财, 黄玲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095-1112.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0322
    提升劳动收入份额是优化收入分配格局、 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要义. 本文以2005年取消农业税为准自然实验, 通过双重差分法系统考察地方财政压力对企业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 研究发现: 地方财政压力显著降低了企业劳动收入份额, 在中小企业、 金融发展水平落后地区、 财政自给率较低地区以及劳动密集型行业中, 这种负向关系更为显著. 进一步的机制分析表明, 财政压力会导致地方政府提升税收与非税收征管力度、 加大举债力度, 进而加剧企业的融资约束, 此时, 企业会削减人力资本投资以平滑固定资产投资, 进而导致企业劳动收入份额下降. 本文研究不仅丰富了地方财政压力与企业劳动收入份额领域的研究, 也为如何改善初次分配结构、 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 论文
    罗进辉, 巫奕龙, 刘海潮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131-1151.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318
    中国正处在新旧政商关系的动态衍化过程中, 构建以"亲" "清"为核心特征的新型政商关系已经成为各级政府改善政商关系的基本路径, 探究亲清政商关系能否更好地弘扬企业家精神和推动地区创新创业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全国工商企业注册数据和中国政商关系亲清指数, 构建2016-2019年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年度观测样本, 实证检验了亲清政商关系对地区创业水平的影响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 政商关系的亲清程度越高, 越有利于提高地区创业水平. 平均而言, 亲清政商关系指数每提高10分, 城市创业企业数量会增加2.35%, 具有显著的经济意义; 机制检验发现, 亲清政商关系在赋能地区创业过程中发挥了"成本节约效应"和"收益激励效应"; 城市特征异质性检验发现, 亲清政商关系对地区创业水平的正向影响在非东部地区、 小规模和低等级城市中表现得更强, 具有典型的"扶弱"作用; 进一步地, 当地区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制度化程度较高以及官方媒体宣传力度较大时, 亲清政商关系对地区创业水平的促进作用更强; 从宏观到微观视角, 本文发现地区政商关系亲清化能够显著提高微观个体的创业概率, 尤其是对个体的机会型创业有更强的赋能效应. 总之, 本文的研究结论不仅丰富了政商关系和地区创业的研究文献, 而且为当前中国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制度改革实践提供了及时的决策支持.
  • 论文
    曹国昭, 霍艳芳, 齐二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152-1167.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549
    本研究通过构建自有资金投资(OC)、 独立风险资本(IVC)融资与公司风险资本(CVC)融资情形下企业两阶段动态研发投资决策模型, 探讨不同融资模式对企业动态研发投资决策的影响, 研究发现: IVC融资总是能促进企业第二阶段的研发投资, 并且当研发项目成功概率高于一定阈值时, IVC融资对第一阶段的研发投资也有促进作用; 当研发项目成功概率高于一定阈值, 且相较于无风险项目, 研发项目为CVC母公司带来的战略协同收益较大时, CVC融资会促进企业第一阶段的研发投资; 与IVC相比, CVC更能促进企业第一阶段的研发投资, 但是, 若第一阶段研发项目的结果为低质量, 则IVC更能促进企业第二阶段的研发投资.
  • 论文
    严若森, 姜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168-1188.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660
    本文以2009-2022年中国全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实证检验了客户企业ESG评级与供应商企业绿色创新二者之间的关系. 实证结果表明, 客户企业ESG评级能够显著正向影响供应商企业绿色创新; 客户企业减少占用供应商企业资金、 促进供应商企业加大创新投入、 提升供应商企业管理者的绿色认知, 是客户企业ESG评级促进供应商企业绿色创新的三种作用机制; 供应商企业市场势力会负向调节客户企业ESG评级与供应商企业绿色创新二者之间的正向关系. 异质性分析发现, 当客户企业承受更强的合法性压力或采取更多的实质性ESG实践时, 以及当供应商企业缺乏可信度或面临更为严格的环境规制时, 上述正向关系均更为显著. 进一步研究发现, 在ESG评级结果不确定性较低的情形下, 客户企业ESG评级对供应商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能够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供应商企业开展绿色创新不仅有助于提升其自身的ESG评级, 亦有助于提升其全要素生产率. 本文从供应商企业视角揭示了ESG评级压力的传导效应, 亦为有效推动企业绿色创新提供了经验证据与管理启示.
  • 论文
    吉骏恺, 魏玖长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189-1206.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576
    城市间经济贸易收益与碳排放代价的不平等现象揭示了各城市碳脱钩进程的内在相互作用, 也反映出不同城市产业分工和经济结构的异质性. 但是现有的碳脱钩指标模型未充分考虑城市间碳不平等的影响作用, 进而导致了城市碳脱钩进程下各产业碳排放关联特征的变化规律仍未得到有效揭示. 为此, 本研究结合投入产出分析框架和复杂网络方法, 构建了考虑碳不平等关系的新型碳脱钩指标模型. 本研究进而以2012年、 2015年和2017年间中国309座城市为研究对象, 实证分析了中国的城市碳脱钩进程下各产业碳排放的集群化发展模式. 研究结果表明, 中国的城市间碳不平等关系分布呈现明显的需求侧集中化特征. 近年来, 中国主要城市通过碳不平等关系获得的碳脱钩收益不断增加, 成为实现其生产活动低碳化的关键因素. 而随着城市的碳脱钩水平提升, 其产业部门的碳排放关联特征会呈现出先解耦再耦合的"U"型演变规律. 这项研究有助于增强对跨区域经济环境联系对城市碳脱钩发展影响的理解, 可协助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城市管理者制定差异化的政策组合, 实现经济发展的稳定和多产业协同减排.
  • 论文
    李颖明, 王子彤, 汪明月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207-1223.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141
    企业污染治理策略选择既受到感知压力的影响, 与此同时, 也与自身可配置的资源息息相关. 为此, 从组态的视角分析什么样的压力感知与社会资本组合形式更能促进企业采取高水平的环境污染治理策略. 结果表明: 1)实现制造业企业高水平污染治理的路径主要分为三类, 分别是政府监督及社会关系主导下的污染治理路径、 资本主导下社会关系驱动的污染治理路径, 以及研发主导下社会关系驱动的污染治理路径, 且促进企业采取高水平污染治理的路径因企业而异. 2)"政府压力"和"研发平台参与"是两大核心前因条件, 产业承接区、 高政治嵌入、 规模较小的企业组别适应以"政府压力"为核心条件的路径组态; 产业外迁区、 低政治嵌入、 规模较大的企业组别则适应以"研发平台参与"为核心条件的路径组态. 3)前因条件"企业家社会关系"是各类企业采取高水平污染治理策略的基础保障, 充分调动企业家社会关系的作用, 有利于推动各种企业采取高水平污染治理策略. 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制造业企业高水平污染治理的驱动路径与内在机制, 为企业实现高水平污染治理的"殊途同归"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并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提供借鉴参考.
  • 论文
    陈晓红, 刘琨, 蔡思佳, 汪阳洁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224-124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422
    交通领域的环境效益一直是环境经济学关注的焦点, 但囿于数据可得性和模型内生性, 鲜见全国范围内城市轨道交通对周边空气质量影响的研究. 本研究首次将中国已开通地铁的39个城市的地铁段数据与高分辨率日度PM2.5数据集进行匹配, 使用多期双重差分法对新地铁段开通与周边空气污染的因果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 研究发现, 新地铁段开通能够显著改善周边空气质量, 使得周边500米范围内PM2.5浓度下降约2.37µg/m3, 并且这种减污效应在工作日对人均GDP高、 空气污染程度重、 燃煤电厂规模大的城市或某条线路的首段开通地铁段更加明显. 上述影响可能源自地铁开通转移了地面公共交通客流量, 导致地面车流量减少. 进一步发现, 地铁开通存在网络效应, 新地铁段的开通能改善既有地铁段周边的空气质量, 且与新开通地铁段的联系越紧密, 既有地铁段周边空气质量改善程度越高. 健康效益测算结果表明, 地铁开通减少了因PM2.5导致的过早死亡人数, 在样本期间为周边覆盖人口带来每年约114~285亿元的健康经济价值. 本研究结论为精细化揭示地铁建设与空气质量之间因果关系、 促进城市轨道交通科学规划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经验证据, 在城市环境治理与科学发展方面具有启示意义.
  • 论文
    王明喜, 胡毅, 汪寿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245-126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558
    认知低碳消费对企业绿色转型的引导机理, 揭示企业低碳成本转嫁倒逼消费结构变化特征, 是双碳目标下推进供需双侧同步低碳转型的基础. 本文把低碳消费理念嵌入消费者效用函数中, 建立企业生产决策模型, 识别企业低碳转型边界条件, 探讨企业减排成本转嫁影响消费需求变化机理. 结论显示: 低碳消费通过推动需求结构绿色升级, 有效驱动了企业生产工艺低碳改造, 双碳目标对其驱动效果有正向调节效应; 碳价与减排投资收益之间的线性关系决定了企业低碳转型边界条件, 且减排投资收益存在一个门槛值, 超过此门槛值, 碳价提升激励企业减排, 但负向冲击企业产能, 其冲击程度随双碳目标推进呈倒U型变化; 企业低碳成本转嫁倒逼消费结构趋于低碳化.
  • 论文
    程明宝, 吴硕, 苏锡雄, 李细枚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265-1277.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437
    灰色市场形成于不同地域同型商品存在价格差异带来的套利机会, 其广泛存在于品牌产品的营销周期中, 是授权市场外的一个市场补充. 与此同时, 品牌制造商在不同渠道策略性的选择产品发售时间以缓解渠道冲突, 例如, 相对于同步策略(高、 低价市场同时发售产品), 延迟策略(在高价、 低价市场先后顺序销售产品)就是最常见的策略之一. 基于此, 本文考虑由两个制造商、 一个第三方投机者及消费者组成的产销系统, 针对灰色市场背景下强势制造商的渠道模式选择问题, 分别构建了强势制造商采取同步策略和延迟策略下的渠道模式决策模型, 通过对比分析了灰色市场、 渠道模式对强势制造商决策及收益的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1) 灰市存在时强势制造商采取延迟策略有利于获取更高收益; 2)强势制造商的定价策略取决于其渠道模式选择策略; 3) 第三方参与灰市投机与否与转移成本、 消费者对产品的估值和不同市场产品的替代程度密切相关. 此外, 还分析了强势制造商的不同渠道策略对弱势制造商的影响.
  • 论文
    何欢, 周永务, 陈雨欣, 曹彬, 蔡子功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278-1295.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0405
    本文以考虑农产品掺假行为的农业供应链为研究对象, 其中下游农业公司接受农户所有初始农产品并决定采购价格, 而上游农户决定生产初始品牌和假冒农产品的数量, 构建了采用无区块链(基于传统技术) 和有区块链的可追溯情形下的农业供应链决策模型. 通过分析发现, 采用有区块链的可追溯体系使得下游公司可通过调控收购价来抑制农户生产初始假冒农产品的积极性, 而不采用这个可追溯体系下公司无法有效做到. 而且, 相比于无区块链的可追溯体系情形, 有区块链的可追溯体系在合理范围内对农户生产初始假冒农产品的抑制作用效果更显著, 并让农户生产更多的初始品牌农产品. 但是, 有趣的是,一味地追求抑制农户掺假行为并不一定可以为农户和公司同时带来更多利润. 在某些条件下, 如消费者对可追溯农产品信任度不低和有区块链的可追溯体系的实施成本不高, 采用有区块链的可追溯体系对农户和公司可以达到"双赢". 此外, 公司在采用有区块链的可追溯情形下不一定会给出更高的收购价格, 这也导致不一定带来更高的消费者剩余.
  • 论文
    单而芳, 吕文蓉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296-1308.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547
    识别应急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有助于部署维护措施, 保障应急物流网络的稳定性. 本文引入了一种合作博弈理论方法识别应急物流网络中的关键节点, 通过定义应急物流网络中的可行联盟与联盟效用, 基于 Shapley 值提出了应急物流网络中的单值解, 作为应急物流网络节点中心性的度量方法. 首先, 证明了该单值解计算的节点中心性在不同独立的应急物流网络间相互独立, 降低了其计算复杂度. 其次, 定义了可行分支有效性与道路公平性, 证明了其是满足上述两个公理的唯一单值解. 最后, 通过数值算例阐明了其合理性与稳健性. 将本文提出的单值解作为应急物流网络节点中心性的度量方法不仅能够全面考虑网络拓扑结构特征, 还能够兼顾节点的非网络特征, 这为应急物流网络的优化和稳定性维护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持.
  • 论文
    赵健宇, 张露露, 袭希, 姚欣林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309-1327.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862
    由于创新依赖于基于组织间合作所推动的异质知识元素组合与重组, 故创新本质上双重嵌入在组织根据合作关系所构建的合作网络, 以及知识元素交互所构成的知识网络这一相依网络中. 相应地, 测度技术制裁引致的知识元素失灵对知识网络中知识元素组合关系的破坏, 以及对合作网络中组织合作联结产生的级联影响, 进而针对性地提出利于维护网络韧性的稳定策略, 对于确保知识-合作相依网络的持续运行, 预防创新卡脖子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在围绕知识元素的存量、 流行性和专业性提出其三维属性结构的基础上, 从成本和效果双导向, 将引致知识元素失灵的策略分为六种. 利用我国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2000-2021年的专利数据, 根据结构和功能韧性的变化, 全面揭示知识元素失灵对相依网络造成的影响. 进一步地, 发轫于知识替代原理, 设计网络韧性的稳定策略并对其实施效果予以仿真, 以此探究保障相依网络稳定运行的途径. 研究发现: 1)知识网络中, 知识元素仍遵循创新的既有逻辑被组合, 虽然知识元素仍以分散的集群形式联结, 但其蕴含的内容已趋于多元化, 专业性不高但关联性强的知识元素可制造严重的卡脖子问题; 2)合作网络中, 组织已将其拥有的多个知识元素嵌入至知识网络中, 组织间的合作涉及多个知识元素, 且不会因一个知识元素的失灵而直接破裂; 3)基于初始计算和基于重新计算策略产生的效果接近; 4)全面组合中度值知识元素、 充分利用入度值居中知识元素所提供的组合机会, 以及持续开发基础性且关联度高的知识元素, 是维系相依网络稳定的关键.
  • 论文
    张乐, 苏为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328-134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542
    信任关系是群组综合评价中确定主体重要性的主要工具. 但现有研究中信任关系多依赖于情感因素, 且被视为静态的、 固定的. 这极易导致"信任风险"问题. 如何规避这一问题, 提高信任关系的可靠性已成为群组评价中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对此, 本文首先构建了一种基于Page Rank的信任关系网络; 提出了综合考量情感信任、 认知信任的动态信任关系测度方法, 实现了信任关系随群组交互过程的动态计算; 进一步, 提出了依托动态信任关系的群组共识达成方法, 提高了共识达成效率; 在此基础上, 构建了考虑评价主体动态信任关系的群组评价方法. 最后, 通过重大投资项目评选的实例论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 论文
    安庆贤, 赵婧, 罗薇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345-1357.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0553
    交叉效率分析方法是数据包络分析的重要拓展, 其通过综合自评效率和他评效率来评价决策单元. 现有的交叉效率方法大多以获取效率结果为导向, 未考虑到自评效率与他评效率间的联系以及决策单元对他评效率的接受程度. 本文关注交叉效率评价过程, 引入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自评效率与他评效率的信任网络, 将交叉效率评价过程视为评价系统内部的群决策过程. 基于此, 本文提出一种基于共识和信任关系的区间交叉效率评价方法. 首先, 采用仁慈型和激进型策略计算出区间交叉效率矩阵, 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构建决策单元间的双向信任网络, 实现了自评效率与他评效率的直接关联; 其次, 基于信任网络提出认可一致性和代表性水平两个指标进一步为每个决策单元赋予相应的交叉效率集结权重; 然后, 建立加权交叉效率最大化模型, 并对各决策单元的他评效率值进行共识性分析, 从而得到反映决策单元他评效率一致性及接受度的最终交叉效率值. 最后, 本文应用算例来展示本文提出方法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 论文
    吴鹏, 余泽威, 储诚斌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358-137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083
    近年来新兴的定制公交为通勤人群提供了便利的服务, 然而交通拥堵、 恶劣天气及交通事故等因素带来的路况变化增加乘客出行时间并严重影响公交运营的准时性, 降低了定制公交服务的吸引力. 针对一类考虑不确定路况、 乘客分流和异质车型的通勤定制公交网络设计优化问题, 首先基于最小最大后悔准则, 构建了一个多目标鲁棒优化模型, 同时优化异质车型选择、 车队路线、 行车时刻以及乘客分配, 以最小化乘客旅行成本和公交系统运营成本. 为有效求解该模型, 提出了融合问题特征的多目标混合自适应大邻域搜索算法, 设计了基于问题特性的乘客分流破坏算子并融合了交叉算子以提升算法寻优能力. 大量数值实验结果表明: 1)考虑乘客分流和异质车型可以提高车辆资源利用效率, 考虑乘客分流平均节约2.44%旅行时间和11.46%运营成本, 考虑异质车型平均节约1.74%旅行时间和24.95%运营成本; 2)传统大邻域搜索算法和 NSGA-II相比, 所提出算法能获得更高质量的Pareto 解; 3)与路况确定情形下获得的方案相比, 所获得的方案平均节约1.42%乘客旅行成本和18.24%运营成本, 验证了考虑不确定路况研究的必要性.
  • 论文
    李明泽, 曾庆成, 李兴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375-1388.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0810
    自动引导车(automated guided vehicle, AGV)是决定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作业效率的关键一环. AGV经常因拥堵、 冲突、 天气等因素造成其行驶时间不确定, 从而导致岸桥和场桥等待, 降低码头作业效率. 本文利用历史行驶数据, 引入基于Wasserstein距离的分布鲁棒方法, 构建数据驱动模型控制岸桥和场桥的等待风险, 决策作业成本最小的AGV任务分配方案. 为了求解模型, 首先使用条件风险价值近似分布鲁棒机会约束, 并通过对偶等方法得到其数学闭式解, 转化为可解形式. 其次, 针对自动化集装箱码头中不同规模问题, 分别设计精确的分支切割算法和启发式算法以及相应的加速策略. 实验结果表明, 分布鲁棒优化方法能够有效刻画行驶时间的不确定性. 与样本平均近似法相比, 本文提出的模型及求解方法可以将岸桥和场桥等待风险降低60%, 有效提高分配方案的鲁棒性.
  • 论文
    王来贺, 李圆方, 罗雪山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389-1406.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117
    塑造指挥体系是提升试验训练活动组织质效的重要举措, 而指挥信息系统的科学设计、 合理建设和有效运用是支撑构建试验训练指挥体系的关键. 根据不同类型、 不同样式试验训练任务的组织指挥能力需求, 以美国航母打击群作战指挥体系为研究对象, 围绕海上试验训练指挥体系构建问题, 采用统一架构框架描述方法设计海上试验训练指挥信息系统的架构, 分别从能力分类、 业务活动、 资源结构和服务功能等多个视角阐述系统设计的内容、 理念和技术途径. 同时, 结合典型作战场景下的战术运用特点, 基于数实结合、 等效功能模拟等原理, 研究海上试验训练活动的力量编成方式与指挥信息系统的任务保障模式. 有关成果可为试验训练领域军事信息系统的建设运用问题研究提供参考与借鉴.
  • 论文
    杨光磊, 张国兴, 曹冬勤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113-113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006
    本文以2005-2019年我国279个地级城市作为研究对象, 实证考察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城市能源转型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 研究发现,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整体上显著推动了城市能源转型, 但真正发挥推动作用是在2011年之后, 且对西南地区所辖城市能源转型的推动作用明显强于其他城市; 不仅如此, 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可再生能源相对丰裕和化石能源相对稀缺城市能源转型具有显著推动作用, 但在可再生能源相对稀缺和化石能源相对丰裕城市发挥的作用则相反. 上述结论在规避样本选择偏误、 内生性和特殊样本干扰后仍然成立. 进一步研究发现, 降低能源成本、 提高可再生能源经济渗透率以及减少污染排放, 是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驱动城市能源转型的关键作用渠道. 本研究首次从城市维度揭示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创新对能源转型的影响机制, 有助于推动将国家和省级能源发展战略落实到城市层面, 对于高质量推动城市能源转型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撑.
  • 论文
    牛猛, 王振国, 张亚斌, 毛宇航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065-108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364
    当前, 尽管全球经济再平衡取得重大进展, 但包容性增长依然是亟待解决的重大议题. 本文从全球价值链视角构建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量化评估模型, 进一步利用结构分解分析探究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背后的驱动因素, 最后考虑到国内增加值和国民收入的背离, 对属地和属权口径下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进行比较研究. 实证结果表明: 属地和属权口径下世界收入差距(尤其是南北差距)呈现为下降态势, 表明世界经济增长更具包容性. 但要警惕的是, 以国民收入衡量的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水平在期末呈现出恶化迹象. 进一步分析表明, 投入结构, 最终需求和人口的变化共同促进了世界收入差距下降. 其中, 南北经济体的增加值率分化差异扩大了世界收入差距, 但这种负面效应被南北经济体间日益紧密的中间品/最终品贸易联动效应所抵消; 此外, 最终需求规模扩张也是促进世界收入差距下降的重要因素. 本文对于理解世界经济包容性增长及驱动因素, 以及未来如何有效提升包容性增长具有参考启示.
  • 论文
    陈艳利, 刘亚, 蒋琪, 杨佳琪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4): 1081-109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173
    本文利用分批实施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改革建立多期双重差分模型, 证实了授权经营改革有利于缓解国有企业税收负担. 机制检验中, 授权经营改革以实施市场化激励和强化信息透明度为双向路径, 通过提高国企盈利动机和增加纳税偏离难度对国企税收负担产生影响. 异质性分析发现, 上述关系在中央企业、 股权集中度高、 股权制衡度低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有企业中更显著. 研究结论有利于拓展授权经营改革的政策效果评价维度, 为授权经营改革降低政府干预、 缓解政策性负担提供直接经验证据, 对深化授权经营改革理论探讨和补充企业税收负担影响因素具有增量贡献.
  • 论文
    熊家财, 杜川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717-73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783
    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 本文使用2011至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 分析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较高的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 进而降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 在地方政府干预意愿与干预能力更强地区、融资约束更严重企业, 以及非高新技术与劳动密集型行业, 上述结果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 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会驱动地方政府官员扭曲财政支出结构、削减公共服务支出, 引导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削减创新研发支出, 从而抑制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本文不仅丰富了经济增长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本领域的文献, 也为国家优化官员考核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 论文
    顾海峰, 于家珺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735-752.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4-1140
    深入考察金融系统稳定性如何受其空间结构影响, 对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金融部门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系统性风险的"杠杆-关联"二元生成机制框架下分析了网点地理分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微观影响机理, 并基于中国上市银行季度面板数据及金融许可证匹配信息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 网点地理分散显著增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杠杆机制方面, 网点地理分散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 强化了银行通过杠杆机制放大负向冲击的内在基础.关联机制方面, 网点地理分散通过推升业务结构相似度对银行间接关联产生的加强作用占优于通过降低同业负债依赖度对银行直接关联产生的减弱作用, 由此强化了银行通过关联机制发生风险传染的内在基础.异质性分析发现, 银行网点地理分散的系统性风险效应在融资约束程度更低及总部城市与全国经济同期相关性更低的银行中更弱.演化分析发现, 银行网点地理分散的影响存在分化效应, 其对系统性风险更高的银行影响更强.本研究成果为基于地理空间视角优化中国银行业结构、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以此高效防控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 论文
    顾婧, 张福娟, 陈祥锋, 杨晓光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753-77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273
    在金融行业高额利差和实体投资回报较小的双重作用下, 大量企业开始"脱实向虚", 将资金投入影子银行业务.前人研究发现,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不仅具有"反噬效应", 增大自身经营风险, 而且具有"冲击效应", 加剧金融市场风险.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出发, 以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探究下游企业影子银行化在供应链上的"连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 下游企业影子银行化会加大上游供应商经营风险, 且这一效应随着下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合作粘性的增强而加大, 随着下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信息传递水平的升高而减弱. 2) "物料流"和"资金流"是下游企业影子银行化影响上游供应商经营风险的重要渠道. 3) 异质性分析表明, 当上游供应商属于非国有企业, 或是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管理者能力较弱时, 下游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上游供应商经营风险的"连带效应"更明显.
  • 论文
    于斌斌, 王璐瑶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2): 345-37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252
    在新时代背景下, 实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城市发展效率提升, 而数字经济在其过程中发挥着重要驱动作用. 本文构建了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发展效率提升的理论分析框架, 并采用时空双固定的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经济对城市发展效率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 研究发现: 1)数字经济明显促进了本地区及周边地区的城市发展效率, 并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稳健性检验仍然成立; 2)数字经济通过提高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来促进城市发展效率提升, 但提升作用受限于土地效益的减低, 同时产业融合、 技术进步以及城乡融合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机制作用; 3)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发展效率提升的作用呈现出"先降后升"的非线性变化趋势及空间溢出特点; 4)数字经济对城市发展效率的影响存在城市等级和地理区域异质性, 即在行政级别高和人口规模大的城市, 以及东部和北方地区, 数字经济驱动城市发展效率提升的作用更为明显. 以上研究结论意味着, 当前我国应以城市发展效率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考量目标, 并将数字经济发展作为驱动城市发展效率提升的主要动力.
  • 论文
    廖斌, 罗啸潇, 田彩红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2): 371-39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566
    为系统探讨区域协同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影响, 本文首先构建了区域协同发展影响城市蔓延的理论框架; 其后, 采用固定效应模型、 门槛效应模型、 空间计量模型和空间门槛模型揭示区域协同发展对城市蔓延的影响效应、 非线性作用机制以及不同阶段区域协同发展对城市蔓延的空间门槛效应、 空间溢出边界. 结果表明: 1)区域协同发展对城市蔓延具有抑制效应. 在此基础上, 门槛效应表明两者关系存在"先促进、 后抑制、 再抑制效应加强"的非线性特征且受到人口流动、 产业发展、 环境关注以及交通建设的门槛约束. 2)本地区域协同发展水平提升会加剧邻近地区的城市蔓延, 具有明显的"以邻为壑"特征, 但空间效应的衰减边界仅为280千米. 3)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的提升, 其对本地城市蔓延的抑制作用将不断提高, 而对周边地区城市蔓延的促进作用将不断减少. 4)在区域协同发展的不同阶段, 其对城市蔓延的空间溢出效应均表现出波浪型的空间距离衰减特征, 且辐射边界随着区域协同发展水平的增加而收缩.
  • 论文
    刘一鸣, 曹廷求, 刘家昊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2): 391-407.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992
    供应链金融作为一种新型金融服务, 对于企业提升融资效率、 降低交易成本有着重要作用, 而巨大利益背后往往伴随着伪供应链金融事件频发, "供应链安全"逐渐被提升到宏观国家安全体系的层次. 本文利用2007--2021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的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发现, 开展供应链金融会显著降低企业的风险承担水平, 且在非国有企业、 小规模企业中体现得更加明显. 机制检验表明, 供应链金融会通过提高公司经营效率、 缓解投资不足、 稳定供应链关系等传导路径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而降低上市公司风险承担水平. 此外, 拥有良好银企关系、 行业竞争度更高、 管理层风险偏好更高的企业, 可以更大程度地增强供应链金融对降低企业风险承担的作用. 在当前企业面临环境不确定性较高的背景下, 本文研究为企业开展供应链金融以降低企业生产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进而维护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可行思路.
  • 论文
    张培德, 彭彬彬, 米志付, 林忠国, 杜慧滨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1): 1-16.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263
    大气环境治理由属地管理模式向联合防控过渡, 区域联防联控已经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重要举措. 但联防联控也无法完全脱离属地治理而存在, 如何协调联防联控与属地治理成为大气污染治理的关键. 本文利用2000--2018年我国311个城市所颁布的12166条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文本, 并结合无监督学习与空间计量模型, 从政策治理角度对属地治理的政策关联性及其影响效应进行了探究. 研究发现, 地方防控政策以监督监管为主, 包括重污染天气应急管理、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项目管控扬尘控制、移动污染源控制等, 但在具体防控方面各有侧重; 并且地区政策关联性越高, 其污染排放、能源消耗、产业发展也越具有相似性. 结果表明, 污染排放与一些影响因素如环境规制的空间溢出效应, 也是由相似的政策防控体系所导致. 属地治理中潜在的政策关联性可以成为区域联合治理的基础, 通过进一步整合政策关联性较高的地区推进区域环境协同治理. 本研究为大气污染的空间溢出与传导提供了新的解释, 并为区域联防联控提供了可行性方向.
  • 论文
    周泽将, 高雅萍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1): 17-35.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4-0580
    企业持续开展绿色创新活动是推动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本文以2009--2022年间中国资本市场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 实证检验地方政府环保关注度对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水平的影响. 研究发现, 地方政府环保关注度能够提升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水平, 表现为地方政府环保关注度越强, 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水平越高; 区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活动类型发现, 地方政府环保关注度同时促进了源头管控绿色持续创新水平和末端治理绿色持续创新水平, 但对源头管控绿色持续创新水平影响更明显; 影响机制分析表明, 地方政府环保关注度通过增加环保资源补偿与强化企业管理层环保认知, 进而提升了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水平; 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揭示, 在CEO有绿色经历、稳定型机构投资者、重污染行业和环境重点保护城市的样本中, 地方政府环保关注度对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水平的促进作用更为强烈. 经济后果检验表明, 地方政府环保关注度有利于提升企业环保绩效, 能够改善企业环境表现、增加企业环境优势、降低企业污染物排放和环境治理费用. 本文以企业绿色持续创新水平为切入点, 探讨了地方政府环保关注度的微观层面经济后果, 为当前推动经济向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理论参考.
  • 论文
    程昱翔, 王一鸣, 陈斌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1): 36-53.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2-2329
    区块链技术正改变着资金约束企业的融资现状, 不失为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的前景方向. 本文考虑了一个融资生产模型, 分析市场需求随机情况下, 资金约束企业进行区块链技术投资向银行进行借贷后的最优生产策略. 探讨了三种类型企业(初始资金投资区块链较为充足企业, 初始资金投资区块链不充足企业, 不进行区块链投资企业)的投资策略, 生产策略和企业利润受企业初始资金, 银行利率, 银行对区块链投资的利率折扣系数的具体影响. 研究发现随着区块链投资效率与企业生产获利水平关系上的不同, 对最优生产和区块链投资有着相反的影响. 区块链投资增加产生的市场需求可以降低企业面临的贷款违约风险. 文章发现区块链投资能够为企业创造更大价值, 降低实际融资成本. 本文对企业面临不同背景下进行区块链投资提供管理启示, 本文还发现银行制定的利率及区块链投资利率折扣将对企业生产起到引导作用.
  • 论文
    季康先, 许健, 刘晓亭, 孙嘉璐, 夏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2): 3765-3776.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2-2222
    国际循环通过产品的生产过程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影响我国的经济增长. 生产过程方面, 进口中间品和国内中间品的相互替代影响经济增长; 市场需求方面, 国外对我国中间品和最终品的需求影响我国经济增长. 基于结构分解分析方法, 本文将Leontief逆矩阵变动分解为技术水平变动和进口替代, 将最终需求变动分解为国内最终需求变动和出口变动, 从而分别测算国际循环通过两个方面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 结果表明: 1) 在生产过程方面, 中间品的进口替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2000—2005年表现为进口中间品占比不断上升, 我国的经济增长对国际循环的依赖程度不断变大, 2005—2014年表现为国内中间品替代进口中间品, 我国逐渐掌握更多的中间品生产环节, 2015—2021年再次表现为进口中间品占比不断上升; 2) 在市场需求方面, 相比于国内最终需求, 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不断下降, 我国产品对国际循环最终需求的依赖程度不断降低.
  • 论文
    岳婷, 周静, 龙如银, 张莹开, 王茜茹, 陈红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2): 3777-3792.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4-0015
    促进城市居民生活碳减排对于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基于中国28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 对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量进行测算, 结合人口和经济特征将城市聚类为四大类型进行分析, 并对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影响因素进行分解分析, 进一步利用BP神经网络模型和情景分析法对各类别城市居民减碳潜力进行预测. 结果表明: 1) 中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总量逐年递增, 其中用电碳排放占比最高, 供暖碳排放增长率最高; 2) 城市化水平、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能源结构和人口总规模对全国城市居民生活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均为正, 居民能源强度与居民消费倾向的影响效应为负, 且对四类城市碳排放的影响具有一定差异性; 3) 四类城市居民生活领域均有较大减碳潜力, 且存在较大差异. 第二类城市的减碳潜力明显高于其他城市, 第一类城市居民生活减碳潜力整体最低, 第三、四类城市居民生活减碳潜力变化程度相似, 整体呈现先增后减的趋势. 各地可因地制宜制定与实施居民减碳相关措施.
  • 论文
    吕丹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2): 3793-381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4-0525
    提升企业ESG表现是实现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 本文以2013年发布的“宽带中国”战略的实施为准自然实验, 采用双重差分等方法考察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 研究发现, 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ESG表现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用机制检验表明, 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主要是通过提高政府环境关注度、提升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改善公司信息透明度等路径实现. 异质性分析发现, 数字基础设施对企业ESG表现的促进作用在规模较大、绿色创新能力较强的企业、高污染行业以及客户集中度较高的企业中更显著. 本文从可持续发展视角评价数字基础设施的现实作用, 为理解企业ESG表现的影响因素提供了新的经验证据, 也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绿色转型提供了对策建议.
  • 论文
    贝泓涵, 胡敬怡, 杨婉玉, 盖兆亿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2): 3811-3828.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4-0002
    随着气候变化加剧和极端降水天气事件频发, 如何有效降低降水不确定性带来的风险损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构建了“马尔可夫-耿贝尔”降水指数测度理论模型, 结合风险中性理论提出降水指数衍生品定价方法, 并利用我国河南省郑州市、江苏省徐州市等地区的日度降水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分析. 结果表明, 本文提出的降水指数测度方法在灵活度、季节特性捕捉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基于风险中性的降水衍生品定价模型, 可以通过风险中性处理机制得到更加集中和稳定的定价结果, 显著提升定价精确度. 本文研究成果不仅为降水指数测度及其衍生品的应用提供了新思路, 而且为有效对冲降水不确定性风险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
  • 论文
    陈荣达, 俞静婧, 崔淼森, 金骋路, 汪圣楠, 陈奕扬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2): 3829-385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150
    分析师过去表现与受雇券商行业地位共同影响着跟踪分析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 本文利用2011年至2021年的分析师-公司对数据集, 通过分析师个人和券商特征层面共16个相关指标, 构建分析师网络声望并探究其对股票市场信息效率的影响. 研究发现, 分析师网络声望增加竞争性信息, 扩大意见分歧、分散投资者注意力, 进而降低股票市场信息效率. 特别地, 分析师推荐可能包含无效信息, 投资者注意力有限面对众多信息时交易活跃度降低, 股票流动性下降进而削弱市场信息效率. 此外, 媒体报道对分析师网络声望降低信息效率具有削减作用, 市场投资者情绪对分析师网络声望降低信息效率具有放大作用.
  • 论文
    尹志超, 郭润东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1): 3467-348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076
    总需求不足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突出矛盾, 必须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 本文利用2015、 2017以及2019年三期中国家庭金融调查数据, 实证研究了住房公积金制度对家庭消费的影响. 研究发现, 缴存和提取住房公积金显著提高了家庭消费水平, 并改善家庭消费结构. 稳健性检验表明, 在更换核心变量定义方式、 替换工具变量以及放松工具变量排他性约束条件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 异质性分析显示, 住房公积金制度对有房、 低收入以及中青年家庭消费产生更大的影响. 进一步研究发现, 缴存住房公积金能够降低家庭预防性储蓄动机、 提取住房公积金能够提高家庭可支配收入并缓解流动性约束, 从而促进家庭消费. 本文提供了住房公积金制度促进家庭消费、 改善家庭消费结构的微观证据, 可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
  • 论文
    张克群, 江昱坤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1): 3481-350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0824
    推动企业加快数字化转型, 对于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并带动我国数字经济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立足管理者角色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 使用基于偏最小二乘估计的结构方程模型 (partial least square-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ing, PLS-SEM) 实证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前因. 研究结果表明: 1) 企业家精神、 数字文化宣传者、 组织结构变革者等管理者特征, 以及感知能力、 学习能力、 整合能力、 协调能力等企业动态能力, 均正向促进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倾向及产出; 2) 进一步分析发现, 管理者特征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动态能力水平, 且管理者特征对数字化转型的影响效果受到政策不确定性感知的调节; 3) 上述效应在不同产权性质及不同地区的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 上述结果丰富了数字化转型前因的相关研究, 为企业培养数字时代管理者并提升动态能力提供了一条可行的实践路径.
  • 论文
    李宏舟, 何礼飞, 李姝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1): 3501-3519.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726
    “三改联动”政策是在可再生能源渗透率逐步提高的背景下, 解决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 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一大抓手. 本文选取对传统煤电依赖性较强的山东省为研究对象, 通过构建静态一般均衡(CGE)模型, 将可再生能源与“三改联动”相联系, 模拟了不同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份额且“三改联动”政策同步实施时对山东省地区经济和环境造成的影响, 探究煤电机组落实“三改联动”政策进展缓慢的内在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将补偿问题转化为成本问题, 对山东省实施“三改联动”政策进行成本测算. 研究结果表明, “三改联动”计划的实施在对地区经济造成一定程度负面冲击的同时, 也能够带来显著的环境效益. 在F60C40 (火电占比60%, 可再生能源电力占比40%) 的情景下, 山东省实施“三改联动”政策的成本为40亿元. 本文的政策建议是, 我国需要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且煤电机组需积极落实“三改联动”政策, 并适时引入合理政策性支持或经济性激励, 以发挥煤电“压舱石”的托底作用.
  • 论文
    蒋雪梅, 李鑫茹, 杜雯翠, 汪寿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0): 3091-311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0932
    高质量发展和“双碳”战略目标要求兼顾经济收益和环境成本. 跨国投资在推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调整的同时, 也带来属权经济收益分配和属地碳排放责任划分的争议. 本文基于区分内外资企业的国际间投入产出表, 采用反事实和情景分析方法探讨投资布局调整引致的全球价值链结构变动及其对中国国民收入和碳排放的影响. 研究表明: 2005-2016年全球价值链结构变动对中国国民收入和碳排放的累计正向贡献分别为15.23%和20.50%; 以2016年为基准, 若所有OECD (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经济体均撤走在华投资, 其引致的产业迁出将使得当年中国国民收入下降8.37%$\sim$8.71%, 生产侧碳排放下降12.32%$\sim$12.88%, 单位减碳的国民收入损失约为800美元; 若在此过程中, 中国能积极参与并主导全球产业链向欠发达地区的转移, 单位减碳的国民收入损失约为700美元, 略小于发达经济体主导产业转移所带来的经济损失. 本文通过预判全球价值链结构变动的经济和环境影响, 可为推进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政策启示.
  • 论文
    龙海明, 刘子欣, 程谟怡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4, 44(10): 3115-3129.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012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升级的关键阶段, 扩大以数字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基建投资, 对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我国2004-2021年的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 实证检验了新基建投资影响产业结构升级的空间效应. 结果显示: 新基建投资会促进本省产业结构高度化转型, 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新基建投资会抑制产业结构协调化转型, 但是这种负面影响在地区间不具有传染性; 新基建投资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在不同基建类型和东中西部地区中具有异质性. 上述结论对我国抓准新基建投资方向, 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并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步伐有一定政策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