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期刊网

2025年, 第45卷, 第3期 刊出日期:2025-03-05
  

  • 全选
    |
  •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0-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 论文
  • 熊家财, 杜川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717-73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7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在此背景下, 本文使用2011至2019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 分析地方经济增长目标对企业人力资本结构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研究发现, 较高的地方经济增长目标不利于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 进而降低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异质性分析发现, 在地方政府干预意愿与干预能力更强地区、融资约束更严重企业, 以及非高新技术与劳动密集型行业, 上述结果更为显著.机制分析表明, 较高的经济增长目标会驱动地方政府官员扭曲财政支出结构、削减公共服务支出, 引导企业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削减创新研发支出, 从而抑制企业人力资本结构优化升级.本文不仅丰富了经济增长目标与企业人力资本领域的文献, 也为国家优化官员考核体系、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经验证据.
  • 顾海峰, 于家珺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735-752.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4-1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入考察金融系统稳定性如何受其空间结构影响, 对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提高金融部门防范化解风险能力具有重大意义.文章在系统性风险的"杠杆-关联"二元生成机制框架下分析了网点地理分散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微观影响机理, 并基于中国上市银行季度面板数据及金融许可证匹配信息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 网点地理分散显著增大了银行系统性风险.杠杆机制方面, 网点地理分散降低了银行资本充足水平与资本结构调整速度, 强化了银行通过杠杆机制放大负向冲击的内在基础.关联机制方面, 网点地理分散通过推升业务结构相似度对银行间接关联产生的加强作用占优于通过降低同业负债依赖度对银行直接关联产生的减弱作用, 由此强化了银行通过关联机制发生风险传染的内在基础.异质性分析发现, 银行网点地理分散的系统性风险效应在融资约束程度更低及总部城市与全国经济同期相关性更低的银行中更弱.演化分析发现, 银行网点地理分散的影响存在分化效应, 其对系统性风险更高的银行影响更强.本研究成果为基于地理空间视角优化中国银行业结构、完善宏观审慎评估体系并以此高效防控系统性风险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和决策参考.
  • 顾婧, 张福娟, 陈祥锋, 杨晓光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753-77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2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金融行业高额利差和实体投资回报较小的双重作用下, 大量企业开始"脱实向虚", 将资金投入影子银行业务.前人研究发现, 非金融企业影子银行化不仅具有"反噬效应", 增大自身经营风险, 而且具有"冲击效应", 加剧金融市场风险.本文从供应链角度出发, 以2007-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探究下游企业影子银行化在供应链上的"连带效应".研究结果表明: 1) 下游企业影子银行化会加大上游供应商经营风险, 且这一效应随着下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合作粘性的增强而加大, 随着下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信息传递水平的升高而减弱. 2) "物料流"和"资金流"是下游企业影子银行化影响上游供应商经营风险的重要渠道. 3) 异质性分析表明, 当上游供应商属于非国有企业, 或是内部控制质量较低、管理者能力较弱时, 下游企业影子银行化对上游供应商经营风险的"连带效应"更明显.
  • 陆冠延, 李秉祥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771-80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4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同群效应视角, 将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与经理管理防御以及连锁关系相结合, 探讨企业间盈余管理行为互动关系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因素.以2010-2021年我国A股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同一行业内, 企业间盈余管理行为具有同群效应;经理管理防御在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传递过程中发挥中介作用;连锁董事和连锁股东不仅负向调节同群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直接传递路径, 同时还负向调节经理管理防御中介作用的前、后路径, 抑制经理管理防御中介作用的发挥, 从而弱化企业间盈余管理行为的同群效应.上述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本文研究结论为提高企业会计信息质量、优化我国经济治理基础数据库, 以及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
  • 王建立, 王燕, 董明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801-815.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3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不断完善, 沪港通、基金互认、债券通、深港通、跨境理财通等系列制度不断推进内地和香港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在这一背景下, 本文选取沪深主板、创业板、中小板、新三板以及香港主板五大股市, 构建方差分解溢出指数, 从时域和频域两方面深入考察我国股市间跨市场跨地区的波动溢出关系, 并对总溢出效应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我国股市间具有显著的跨市场跨地区溢出效应, 其中香港主板一直是溢出净接收者, 这说明互联互通机制推动下大陆股市对香港主板的影响较大;另外, 时域总溢出与长期总溢出水平的时间序列演进过程高度协同, 但在不同时期表现出异质性, 特别是, 深港通的启动对我国股市系统性风险产生了短期影响, 增加了短期溢出水平;科创板的推出则使得短期总溢出水平占优于长期.通过对总溢出效应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 发现人民币对港币汇率和消费者信心指数这两大因素显著影响着我国内地多层次市场和香港市场间的波动溢出程度.
  • 唐国豪, 吴义勇, 田敏, 向润婕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816-83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4-039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宏观信息是金融信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但现有文献主要聚焦于宏观信息对金融市场的直接作用, 鲜少述及其影响市场的过程机理.本文以投资者信息关注为切入点, 探讨宏观信息对金融市场稳定的影响及其微观机制.研究发现, 投资者密切关注宏观信息能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 表明宏观信息有效传递是促进金融稳定的重要方式.在经济政策高度不确定以及市场高波动时, 投资者宏观信息关注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抑制效应更强.机制分析表明, 通过关注宏观信息, 投资者能够获取有价值的前瞻信号帮助形成股价理性预期, 股票定价效率提高, 未来股价发生崩盘的风险降低.研究进一步发现, 投资者对宏观信息的关注与对公司微观信息的关注以互补的方式共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研究还揭示了个人投资特征、市场环境和信息获取成本是投资者关注宏观信息的重要动因.本文的研究成果为政策和监管部门健全宏观经济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借鉴.
  • 刘江华, 何世雄, 龚年姣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835-850.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34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交易机制已成为全球碳减排的有效政策工具, 关注其造成的碳负担和对公平性的影响也非常重要.本文首先基于传统非竞争型投入产出价格模型, 测算了碳交易机制仅覆盖电力行业(情景I)和覆盖七个高能耗行业(情景II)时生产部门的产品价格变化, 进而结合微观家庭消费数据, 研究碳交易机制造成的不平等碳负担;之后放松假设, 研究考虑价格管制和成本传导能力后, 碳交易机制对居民碳负担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 1) 主动部门中, 碳强度较大的部门产品价格上升幅度也会较大;情景I下水的生产和供应业, 金属和非金属产业链部门价格上升明显;情景II时, 交通运输和采掘业的产品价格会明显提高.各从动部门受到的直接和间接影响也有所不同. 2) 情景I下居民的居住类消费品碳负担率最高, 且农村居民的居住碳负担率逐渐高于城镇居民;情景II时居民交通和通信类消费品碳负担率明显上升. 3) 两种情景下碳负担率在城乡之间均是累进的;但情景I时在城镇内部是累退的;情景II时由于交通方面碳负担上升, 碳负担率会转变为累进. 4) 不同部门的价格管制政策会对居民碳负担产生异质性影响;纳入成本传导能力会整体降低居民的碳负担率, 但并不会改变不同收入群体碳负担率之间的相对大小.
  • 白景坤, 罗晨婧, 顾飞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851-866.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4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企业ESG"漂绿"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和社会信任危机等不良后果, 探究其深层原因及发生情境尤其重要.以2011-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 检验不同制度来源的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的关系, 以及融资约束和行业竞争度的调节效应.研究发现, 规制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显著负相关;规范和模仿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显著正相关.作用机制检验发现, 融资约束和行业竞争度强化了规制合法性压力对企业ESG"漂绿"的抑制作用, 融资约束强化了模仿合法性压力对企业ESG"漂绿"的促进作用;制度合法性通过内部控制影响企业ESG "漂绿" .异质性分析表明, 在国有企业和重污染行业企业中, 制度合法性压力与企业ESG"漂绿"的关系更显著.本文基于组织退耦视角的研究有助于厘清企业ESG"漂绿"的深层动因及约束条件, 对推进我国企业ESG实践, 促进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王永利, 董焕然, 延子昕, 范宇欣, 徐小龙, 刘小丽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867-885.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4-07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分布式新能源与电力市场的不断发展, 综合能源系统面临的不确定性要素愈发复杂.为满足综合能源在现货-调峰市场联合交易与运行优化需求, 实现复杂不确定性空间下的风险-收益平衡, 本研究以各类不确定性解决方式为核心要素, 首先分析了综合能源系统不确定性来源以及不确定性处理方法对其适应性, 提出了多重不确定性下的处理策略;随后构建了基于改进融合IGDT的综合能源系统多层级市场交易与运行优化模型, 并考虑运行调控时效性提出适应性求解算法;最后通过案例仿真证明, 该方法可实现在常规运行状态下的调峰能力留存, 以提升调峰市场收益空间, 结果表明, 通过优化可提升系统盈利空间59.57%, 实现多元电力市场环境下的交易决策与系统调控.
  • 黄仁辉, 高明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886-906.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2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明确"城市矿产"资源化共生网络利益主体间竞合关系的演变过程对于提升资源化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逆向供应链与逆向供应链竞争的视角, 构建了不同政府补贴条件与不同纵向结构决策下的六组模式, 对比了不同合作模式的均衡结果, 考察了纵向结构选择策略的演变路径, 探究了横向主体竞合关系对纵向竞合行为的影响机制, 并通过一系列拓展模型分析与数值仿真验证了相关结论的稳定性.研究表明: 1) 共生网络将在双链均选择集中决策结构时最大程度地发挥"城市矿产"资源化的经济、环境与社会三重价值; 2) 就占优策略而言, 双链选择均集中或均分散决策模式均有可能成为均衡策略, 这是因为回收商横向竞争会通过影响上游再制造商的共生程度来改变供应链整体利润, 从而影响供应链纵向结构策略选择; 3) 共生程度并非越高越好, 过高的共生水平将弱化集中决策结构的正外部性; 4) 政府的补贴政策将有助于优化"城市矿产"资源化效率, 并且补贴给再制造商比补贴给回收商更能提升社会福利, 但补贴政策效应将在共生后期失效.因此, 调控回收商竞争程度、保持共生程度处于适当区间、制定适当的激励政策将有助于均集中决策模式实现供应链整体利润的Pareto改进, 从而推动共生主体从竞争关系走向稳定合作状态.
  • 高鹏, 聂佳佳, 朱宾欣, 薛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907-923.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2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平台经济下, 在线平台可通过区块链的实施降低消费者对绿色产品属性认知的模糊性, 提升其竞争优势.但这会给绿色企业分销模式的选择带来不确定.基于绿色产品和非绿产品竞争背景, 考虑区块链引起的隐私信息泄露问题, 分别在代理和转售两种分销模式下建立区块链采用策略模型, 探讨了各成员的区块链采用偏好及分销模式选择策略.研究发现, 区块链始终有利于提升非绿产品价格, 却不一定能提升绿色产品零售价和批发价.只有当绿色度隐私关注成本比率高于一定阈值, 区块链才能促成三者经济利益的共赢, 这一概率受到平台佣金率、环境友好型消费者比例的影响.从最大化区块链经济价值的角度, 当绿色度隐私关注成本比率适中时, 绿色企业和在线平台均将选择转售模式;否则双方分销模式选择将出现冲突.与完全区块链策略相比, 代理模式下混合区块链策略会造成三者利润均下降.转售模式下, 由于产品多样化分散了供应链双重边际效应, 混合区块链策略可能会被绿色企业和在线平台所偏好.
  • 彭赓, 张馨元, 王妍沣, 刘颖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924-943.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5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 平台企业纷纷与双边用户签订排他性协议, 试图通过限制交易自由的方式获取竞争优势.当前关于平台排他性竞争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平台在商家侧的"二选一"竞争, 鲜有关注到消费者侧的排他性竞争.本文通过建模分析, 首先对比研究了平台在商家侧、消费者侧以及在双侧的对称排他性竞争对平台定价策略及福利的影响, 发现商家侧排他可以使得两个平台的利润水平更高, 但只有使消费者屏蔽成本感知更低的平台能从消费者侧排他中获利.商家福利在消费者侧的单侧排他情况下会微量提高, 消费者福利和社会总福利在三种情况下均下降.接着将模型扩展至非对称性排他情形, 将对称排他与非对称排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 在非对称排他竞争情形下, 除强势平台获益增加外, 其他主体福利下降.研究结论一方面为治理平台在消费者侧不同等级的屏蔽行为提供了一定理论支持, 同时对加强强势平台的监管具有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 本文对排他性竞争的规制策略进行了探究, 结果表明:商家侧的规制对平台定价和利润的影响程度更大, 消费者侧的规制对商家福利的变化基本没有影响, 但可以大幅度提高消费者的福利.最后结合模型结论提出治理建议.
  • 王绍媛, 郑亚松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944-956.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5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信息孤岛和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加剧了以数据为生产要素的数据贸易低效率与低收益.本文建立演化博弈模型, 把政府、数据供给企业和数据需求企业作为博弈主体, 分析数据供需企业经济相关性, 综合考察数据贸易的难点、必要条件和影响因素.同时, 本文基于有限理性的假设, 构建政府和数据供需企业数据贸易的三方博弈模型, 利用复制动态方程和雅克比矩阵公式求出演化稳定策略, 量化政府参与下的数据贸易博弈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运用Matlab对不同参数下的演化博弈策略进行仿真模拟.结果表明:政府、数据供给企业和数据需求企业受彼此参与意愿的影响程度不同;政府的惩罚力度对数据需求企业的影响程度大于数据供给企业;政府的激励机制对数据供给企业和数据需求企业的影响存在差异.
  • 刘征驰, 李慧子, 陈文武, 高步渠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957-973.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4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共数据开发利用不仅有助于优化企业决策, 同时对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也具有重要示范作用.然而, 对于公共数据产品的估值、定价与分配等关键问题, 学界尚缺乏系统深入的探讨.本文尝试利用贝叶斯方法度量公共数据产品价值, 研究垄断情形下的公共数据产品定价机制及社会福利.研究发现, 公共数据产品价值不仅与产品质量呈正向关系, 还与数据需求企业的先验信念和决策收益密切相关.数据运营商是否实施差别定价取决于异质企业的先验决策差异和高机会收益企业数量比例;其差别定价行为在一定情况下有损社会福利.适时采取反价格歧视政策可以调和数据运营商与社会福利的矛盾.本研究不仅为推动公共数据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借鉴, 同时对数据要素市场构建与治理也具有参考意义.
  • 屈德强, 李军祥, 王溪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974-98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3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社会福利最大化实时定价机制被认为是对供需双方都公平的价格型需求侧管理策略.以往的研究或是基于数值算法难以揭示背后机理, 或是虽然给出解析结果但不能反映供需双方的主从博弈特征或不能有效反映电价和供需关系的关联性.为此, 本文基于市场供需基本原理, 刻画电价和供需关系关联性, 据此建立主从博弈模型并用逆向归纳法进行解析, 解析结果可用于设计相应的电价动态调控策略.此外, 本文给出刻画用户用电满意度的效用函数的构造范式, 弥补了其缺乏理论依据的不足.数值模拟表明电价调控因子存在阈值, 具体实践中应结合具体目标确定其最优值.本文为通过调控电价引导用户消费行为的供电商的经营决策提供了有益管理启示.
  • 周城溪, 肖玲玲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985-995.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6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碳普惠制背景下的碳币激励策略是从需求侧解决交通拥堵、实现碳减排的措施之一.本文分别基于加法和乘法两种形式, 引入碳激励策略的不确定性, 对比分析了碳激励措施在预算充足和预算不足情形下出行者的行为选择.同时, 考虑碳激励策略实施过程中, 可能存在市场渗透率的问题, 进一步剖析了渗透率对出行者行为选择的影响.研究表明, 加法准则与乘法准则下的随机性激励对出行者行为选择与出行成本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 且方案设计者将面临激励预算与渗透率间的权衡.同时, 通勤者的风险厌恶程度也会对均衡状态下的出发模式产生显著影响.最后, 通过一个数值算例, 对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
  • 赵健宇, 董振杰, 余乐安, 袭希, 姚欣林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996-1013.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0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于以技术融合为新代表的创新活动双重嵌入在知识-合作相依网络中, 因此精准预见知识网络中知识元素可能的组合关系, 并据此助力合作网络中创新主体准确识别潜在的合作伙伴, 对于高质量实践跨学科、跨领域技术全面融合的创新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为完整挖掘相依网络既有信息, 同时弥补现有成果无法同时表示网络空间和时间特征的研究缺陷, 采用自编码器结合Transformer深度学习算法的方式, 提出动态知识网络链路预测模型E-Transformer-D, 构建面向技术融合的知识-合作相依网络动态链路预测框架.在利用8位国际专利分类代码对知识元素予以更精细化表征的基础上, 借助医疗器械领域的专利数据集对模型予以验证.结果表明, 基于Transformer改进的知识-合作相依网络动态链路预测框架不仅可以更高精度地预测知识元素的融合方向, 而且能够更具针对性地为合作网络中的创新主体识别潜在的合作伙伴提供有力证据.研究方法与结论既能够在理论层面上丰富技术融合领域的研究内容, 又可以实践层面上为创新主体提升技术融合成功率提供科学参考.
  • 秦磊, 王寅智, 朱映秋, 谢邦昌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1014-1028.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2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宏观经济序列的混频特征为建模和预测带来了困难和挑战, 而且数据中天然存在的某些组结构决定了组特殊因子的存在, 为此本文在已知组结构下研究了混频时间序列的因子分析方法.本文首先在同频时间序列下给出组结构因子模型, 提出基于LF方法的两步估计.之后在混频时间序列下借鉴EM算法的框架, 提出估计组结构因子模型的MFGF-LF方法, 本质是将因子模型和缺失数据看作是相互依存的结构, 以迭代估计的方式估计因子并且补齐缺失值.模拟数据和实际数据的分析显示, 相比于MFGF-PCA、EM-LF和EM-PCA方法, 本文提出的MFGF-LF方法具有较低的估计和预测误差, 说明考虑组结构的因子分析明显优于普通的因子分析, 而且在因子提取方面LF方法比PCA方法更有优势.
  • 鞠恒荣, 单婷婷, 刘克宇, 樊晓雪, 陈悦鹏, 丁卫平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1029-1046.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23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大数据分析是目前最活跃的数据挖掘研究之一.由于大数据具有巨大规模和低价值密度的特点, 海量数据分析对传统的数据挖掘和分析技术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基于Spark分布式架构, 提出了一种新颖的粒-组协同双向模糊粒舱并行属性约简加速方法, 以加快属性约简算法的实现速度.本文的主要工作由以下四部分组成.首先, 对数据集进行划分, 将数据子集按决策类等比例分布给多个子节点, 以进行并行计算.每个子节点独立执行可以加快整体计算速度.其次, 利用虚拟样本构造双向模糊粒舱模型, 通过减少计算样本间的模糊关系来实现粒度层面的加速.然后, 为了减少属性约简的计算时间, 本文提出了一种粒-组协同的属性约简方法, 将属性组和双向模糊粒舱相结合, 实现属性层面的加速任务.最后, 在主节点将各子节点的约简聚合, 对排序后的结果再次进行属性评价, 提高约简子集的稳定性.在9个公共数据集上进行实验验证, 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算法相较于传统的属性约简算法, 减少了计算成本, 并且提高了运行效率和分类精度.
  • 綦方中, 卓可翔, 张婧雅, 曹柬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25, 45(3): 1047-1064. https://doi.org/10.12011/SETP2023-19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风力具有较高的间歇性, 这给准确地进行风电功率预测进而实现电力系统调度和风电场运维管理与决策带来挑战.为此, 提出了一种基于多特征融合与功率序列分解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模型.考虑到单一预测模型的局限性, 通过变分模态分解(VMD)对原始功率序列进行"分解-预测-重构", 并通过模糊自调整粒子群算法(FST-PSO)对VMD算法进行优化, 提高了其自适应性和预测结果的精度.预测模型分别从多点位数值天气预报(NWP)数据特征与多层语义信息特征等两方面考虑特征的融合.首先设计了特征筛选网络(FSN)对多点位NWP数据特征进行自适应筛选, 实现多点位信息的充分利用.进一步在网络层间设计了多层语义融合注意力机制(MSA)对不同层级的语义信息进行融合, 实现了循环网络层内语义信息的充分表征, 提升了模型的预测表现.最后将点预测结果推广到概率密度预测, 得到了包含未来功率序列的预测区间和概率密度曲线, 为风场和电网决策者提供了更为灵活的决策区间.通过对来自风场实测数据进行数值计算与分析, 结果表明所提出方法在预测准确性、可靠性和对决策的支持等方面均表现出更好效果.